参观老舍故居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10月29日,图书馆鱼山党支部在陈国华书记和谢正侠副书记的带领下,分别来到老舍故居和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
党员们先来到位于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又名骆驼祥子博物馆),这是我国首座以一部文学名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青岛厅和尾廊,利用复原陈列、实物陈列和电子影像等展陈手段,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1935年8月至1937年8月,时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老舍先生在此居住并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译本最多的世界性巨著《骆驼祥子》。在创作厅整面墙上悬挂的老舍先生《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有着这样的句子:“这是一部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骆驼祥子博物馆凝含着老舍先生生命的光彩,映射着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文思想的博大光辉。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单纯是一座屋宇,也不单纯是一部巨著,更是一段封存了文学与历史的可贵记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类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结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是支撑人类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滋养。习近平同志说:“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作为党员,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并“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随后,党员们来到了位于龙山路26号的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该馆是一座历史遗迹博物馆,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座最具代表性的德国风格建筑。作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它凝缩了近现代以来青岛城市的历史风云,呈现了东西方建筑文化对话的丰富图景,集结着建筑艺术史、城市史、近代史及中德关系史等多重内涵。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它为“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
走进这座老楼,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稀有的藏品,通过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党员们了解到:早在德国占领青岛之初,德国人就为拟建的总督官邸开始做详细考虑,他们期望这座建筑能带来一种威震八方的气势,要有皇宫般庄严和油画般效果;它孤傲地矗立在信号山南麓的高埠之上,以气度不凡的高贵对参访者形成心理优势,对本地居民、各国使节炫耀其强大的力量,以此满足殖民者的 “狂想症”;以强有力的德国殖民文化符号,以及中国皇权文化的体现,对到访的清朝官员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威慑,因此,这些“更高的含义”被视为这座建筑所要达到的独特效果。在这里,陈列着《胶澳租借条约》的详细内容,让人不禁又仿佛看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在北京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该条约共3端9款,清政府允许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先以99年为限,租期未完,中国不得治理……
这些殖民统治者在青岛可谓用尽心思,但他们的“殖民梦”还是很快就被打破。百年来,美丽的老楼几次易主,继德国总督官邸后,它又先后成为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青岛最高军政首脑的官邸等。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将其命名为迎宾馆。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曾在此下榻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一座老楼,半部青岛近代史。这栋百年的老楼用它的存在述说着属于青岛的故事,述说着青岛从被殖民统治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这座老楼架起了中外文化关系沟通的桥梁,现在已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经典象征,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青岛、了解建筑艺术的一扇重要窗口。这次的参观让党员们重拾历史记忆。大家感慨万分,深有感触地体会到历史不能忘,国耻更不能忘:曾经有侵略者带着洋枪大炮入侵了我们的家园,虽然烽火狼烟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战场上的厮杀声,仍在耳边回荡。大家深刻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更加坚定了作为共产党员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陈国华书记在总结时表示,大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宗旨,推动工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多做贡献!
参观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参观合影
文:张莉红 谢正侠
图:张莉 梁红
Copyright ©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 Tel:0532-66782055 Add.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